迟比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经典回顾

文章内容

俄罗斯对阵土耳其前观_俄罗斯对土耳其比分

tamoadmin 2024-11-25
1.俄罗斯和土耳其最近关系密切,对此你有什么看法?2.谁最兵强马壮之:俄罗斯为何打赢所有关键战争3.让土耳其后悔不止一次俄有哪个能力吗4.19世纪,沙俄为什么不

1.俄罗斯和土耳其最近关系密切,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谁最兵强马壮之:俄罗斯为何打赢所有关键战争

3.让土耳其后悔不止一次俄有哪个能力吗

4.19世纪,沙俄为什么不入侵土地肥沃的清朝,而入侵强大的奥斯曼?

5.“回归欧洲”:俄罗斯有几道难过的关

俄罗斯和土耳其最近关系密切,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俄罗斯对阵土耳其前观_俄罗斯对土耳其比分

俄罗斯与土耳其的关系在历史上有长达百年的恩怨但是近来俄罗斯与土耳其的关系不断转暖。

据俄罗斯媒体《今日俄罗斯》周三(8月15日)晚间援引土耳其总统发言人卡林(Ibrahim Kalin)的话报道,目前,安卡拉批准了莫斯科关于两国间转向卢布、里拉直接贸易的提议。

“在双边贸易活动中,使用本国货币的问题是俄方长期以来一直在各级,包括在俄罗斯最高层考虑的问题,”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周三(8月15日)解释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我们在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中正在努力争取的,也是在俄土双边会谈中一再提到的。”

他们的关系绝非仅仅在经济上的体现。尽管土耳其是北约盟国,但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却一直十分特殊,叙利亚反对派在美国的帮助下却一直失败,美国不得不另求他法于是指望库尔德人而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一直将库尔德人视为恐怖分子,为了抵抗美国的做法土耳其选择与俄罗斯合作以此去对付库尔德人,打破美国的计划。

谁最兵强马壮之:俄罗斯为何打赢所有关键战争

近几年,由于收回克里米亚,俄罗斯饱受西方制裁,经济大受影响,但其却仍然坚定不移,大力发展国防。有人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讲了一个著名的段子:一名退伍老兵回到家,发现自己的佩剑不见了。问儿子,“看到我的佩剑没有”。儿子答,“我用它和邻居家的小孩换了一块手表”。老兵说:“儿子,你干得真棒!假如有一天强盗来了,杀了我和你妈妈,了你姐姐,你会戴上手表,对他说你好,现在是莫斯科时间晚上十二点半。”

几乎打赢了所有关键战争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俄罗斯从一个莫斯科周边的小公国,历经几百年发展,成为今天横跨欧亚、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经历了数不胜数的战争,可以说,他们打赢了所有关键的战争。

300多年前,彼得大帝率领落后的俄罗斯,创建海军,在十八世纪初的北方战争中,战胜了当时强大的瑞典,一举夺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叶卡捷琳娜大帝,则带领俄罗斯打败了土耳其,夺得今天的黑海沿岸,包括克里米亚等地区,取得黑海出海口。

俄罗斯民族尤其引以为豪的是两次卫国战争:一次是1812年的卫国战争,打败了当时在欧洲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当年他率六十万大军,企图灭亡俄罗斯,却被足智多谋的老帅库图佐夫击败,最后只带着几千人仓皇逃回法国。俄军则一路反击,占领了巴黎。

笔者曾前往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挂满了许多把被攻克法国城市城门的钥匙!

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

第二次则是1941-1945年“伟大的卫国战争”,打败了几乎已占领整个欧洲的强悍法西斯德国,最后攻克柏林,把红旗插到了德国国会大厦圆顶。国会大厦上的纳粹雄鹰标志,现在还存放在莫斯科伟大的卫国战争纪念馆进门处。

所以说,俄罗斯民族对于历史上的战争,有很大的心理优势。通过军民浴血奋战获得胜利,一举奠定了今天在世界上的军事强国地位。那么历史上,俄罗斯又为什么要不断向外扩张?

军事工业是如何强悍起来的

现在,总有人说,俄罗斯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GDP还不如中国一个广东省。这种局面是如何出现的?

从历史上看,前苏联成立后,由一个较为落后、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集全国之力,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重工业强国,本就是迫不得已。

首先是出于维护自己国家安全、独立的需要,因为苏俄成立不久,就面临着西方众多国家的武装干涉。如果您到过俄罗斯,就会发现,东欧平原一马平川,易攻难守。特别是装甲集群出现之后,俄罗斯几乎无险可守。俄罗斯人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处于没有任何护栏童车中的婴儿,毫无安全感可言。所以历史上一直不择手段,追求所谓安全空间、缓冲区域,认为只有领土纵深更大,才能更安全。

二战爆发前,苏联感觉自己很不安全,必须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强大的军事工业。而在二战斯间,斯大林曾经说过:请你们看看中国,重工业、军事工业太落后了,其他国家想怎么蹂躏她,就怎么蹂躏她。

一百多年前,打响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枪的阿夫乐尔巡洋舰。

从历史到今天,俄罗斯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似乎从未消退。他们始终认为,只有强大的国防,才能维护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因此也把发展国防放到优先地位。

其次,俄罗斯民族比较幸运的是,在国家民族危机存亡的关键时刻,总有战神级人物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两次卫国战争中,前有库图佐夫,后有朱可夫。或许,俄罗斯战术级行动不行,但其优秀的军事统帅,往往都有很好的大局观,不去计较小型战术行动的得失,眼光往往看得更远。

让土耳其后悔不止一次俄有哪个能力吗

在经济上,俄政府将冻结或取消与土耳其签署的协议和投资项目,暂停与土耳其进行投资互惠协议的谈判。俄罗斯南部地区克拉斯诺达尔移民机构称,周三有39位土耳其商人被拘留,因为他们是携带旅游签证进入俄罗斯的,但参加了一次农业贸易展会。

俄方将停止与土耳其的旅游合作。俄罗斯联邦旅游局局长奥列格?萨福诺夫表示,俄罗斯将停止与土耳其的旅游合作,各旅游公司不得组织游客前往土耳其,若违反规定将受到惩罚。土耳其每年从俄罗斯人赴土耳其旅游中获得约100亿美元的收入。萨福诺夫表示:“显然,土耳其肯定不会再获得这笔收入了。”

据BBC介绍,约有100家土耳其建筑公司在俄罗斯展开业务,自上世纪80年代末,土耳其公司在俄罗斯完成了800个建筑项目。此外,土耳其投资者在俄罗斯市场投资广泛,涉及服装、鞋业、食品等多个领域和品牌。

另据路透社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长乌柳卡耶夫(Alexei Ulyukayev)表示,俄罗斯可能会限制往来土耳其的航班,暂停建立共同自贸区的准备工作,以及限制大型项目,包括TurkStream天然气管道和俄罗斯正在土耳其建造的价值200亿美元的核电站。

战机被击落的第4天,俄罗斯总统28日签署了对土耳其实施制裁的总统令。一揽子制裁措施包括:限制进口部分土耳其货物,禁止两国班机往返,禁止俄罗斯旅行社办理前往土耳其的旅行手续等。

此外,土耳其公司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将受到严格监督。自从2016年1月1日起,除外交人员和家属以及具有临时居住证的人以外,土耳其公民暂时不得入境俄罗斯。

的发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表示,目前大约有9万名土耳其公民在俄罗斯工作。如果算上家属,这一数字将达20万人。

这项立即生效的总统令名为“关于确保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保护俄罗斯公民免遭犯罪及其他违法行径伤害、对土耳其采取专门经济措施的命令”。

在两国经济都不景气的背景下,这一制裁无疑是雪上加霜之举。俄罗斯是土耳其第二大贸易伙伴,土耳其也是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两国2014年的贸易总额达311亿美元,其中土耳其向俄罗斯出口总额为59亿美元,而进口总额为252亿美元。

今年1-9月有大约330万俄罗斯人前往土耳其旅游,占土耳其境外游客总数的26%。旅游是土耳其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根据世界旅游业管理委员会数据,旅游业2014年为土耳其直接或间接创造了960亿美元GDP,并提供了210万就业岗位。

俄罗斯经济部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十月GDP萎缩3.7%。俄罗斯的公共财政状况也在快速恶化,标准普尔表示,今年俄罗斯的财政赤字将占到GDP的4.4%。前经济副部长伊万·斯塔里科夫(Ivan Starikov)近日表示,俄罗斯实际的通胀率接近30%。“我们很快又将回到家庭将收入的50%用于购买食物的年代了。俄罗斯人再次变回了穷人。”

土耳其的经济状况虽然好一点,但也不容乐观。据土耳其统计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土耳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2.9%,高于此前市场预期,但较政府经济增长目标仍有明显差距。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国际关系副博士原泉告诉观察者网,这样的增速对土耳其而言并不乐观,低迷的经济已经使土国内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俄罗斯糟糕的经济状况主要来自于制裁,土耳其在没有外部消极因素的情况下经济已经亮起红灯,那么其面对经济战时将表现得更加脆弱。

19世纪,沙俄为什么不入侵土地肥沃的清朝,而入侵强大的奥斯曼?

众所周知,俄国人被称为战斗民族,可是有很多小伙伴,并不知道这个战斗民族这个词是怎么诞生的。其实这个词诞生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俄国的近代史上,几乎是一直在战斗。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欧洲战场上,经常能够看到俄国人的身影,而且当时的俄国人,几乎是打遍欧洲各国,甚至还对当时赫赫有名的奥斯曼帝国发起了攻击。可是纵观俄国的战争史,盛极一时的沙俄也没有在那个时间段对清朝发起攻击,难道是俄国人打不过当时的清朝吗?

清朝并不是俄国的目标

首先第一个原因,俄国人早期的领土扩张目标,并不是在东边。当时的俄国,单看陆地领土本就属于大国之列了,但是当时的掌权人彼得大帝不这么想。他认为,真正的大国应该是陆地和海洋并重,所以他把眼光放在了土耳其海峡。彼得大帝的眼光是非常独到的,他认为如果取得了土耳其海峡的控制权后,就可以以此为据点,向四面辐射发展。占据土耳其海峡后,东可入侵中东,对后期发展对印度洋的控制也有帮助,西可进攻欧洲,南可到达非洲。土耳其海峡是真正的战略要地,彼得大帝的意图也十分明显,就是要拿下土耳其海峡,所以当时并没有入侵清朝,是因为清朝没在计划之中。

俄国向东线扩张难度大、行程远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的俄国,如果贸然进攻清朝的话,只会得不偿失。当时的俄国首都是圣彼得堡,俄国军队从圣彼得堡开始行军,抵达东北时,都走了上万公里了。从圣彼得堡一路行军到东北,一路上的环境问题也会是俄国人最担心的,到了东北之后,恐怕实力会大大下降。军队的派遣问题和战线拉长的必要性,当时的沙俄也是需要考虑的,如果派一支小部队,能不能打得过清朝的边疆守卫都是问题。如果派一支大部队呢?这很容易导致西线兵力投入的减少,欧洲各国会趁虚而入,一举打败西线上的俄军,而这支大部队向东方行军,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俄国并没有能力保障他们的后勤问题。

俄国对清朝实力不了解

第三个原因,就是俄国不是很清楚大清国的实力。当时的清朝,拥有的人口数量比欧洲各国加起来都多,拥有的土地是西欧、中欧、北欧领土加起来的倍数。面对这么大的国家,而且当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的战争,如果没有清楚清朝的实力,是不敢突然对清朝发动战争的。清朝在当时的世界局势中,是妥妥的?巨兽?,加上俄国与清朝之间发生的冲突还是比较少的。清朝本身也不去招惹大的是非,平时也就打打准噶尔,所以俄国不知道清朝的实力到底是个什么水准。

沙俄与清朝,军事实力相差大

第四个原因是当时的军队数量,俄国的军队实力,其实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就悉数暴露出来了。俄国在欧洲战线上,出兵70万,欧洲联军出兵80万,克里米亚战役的结果就是沙俄和欧洲各国坐下来,签订了停战协议。为什么打了这么多年,突然因为一场战争失利,就急于退场呢?因为当时的俄国已经打不了了,兵力不足,从这里就大概可以得出,当时的俄国总兵力应该不过百万。但是清朝呢?当时的清朝幅员辽阔,兵多将广,不仅有满族20万八旗兵,擅长弓马骑射,20万蒙古骑兵,是古代的?钢铁洪流?,还有70万绿营兵以及众多汉族将领所率部队,加起来比俄国多太多。

还有一种说法是沙俄和欧洲,有非常深刻的宗教冲突,而对当时的清朝,没有深刻的历史恩怨。这一点其实是有待考究的,毕竟俄国不是没和清朝打过,当年的雅克萨之战,就是清朝与俄国之间的战争。直到1891年,沙俄的铁路修好了以后,俄国的运兵问题得以解决,向东线输送兵力也变得相当方便。这个时候的俄国才开始变得有点肆无忌惮,疯狂试探东北地区的领土主权,俄国修的这条铁路,也成为了俄国东线部署上很重要的军事设施,穿过黑龙江、吉林两省。

“回归欧洲”:俄罗斯有几道难过的关

一、为俄罗斯定位

四年前刚刚上任不久,一次在回答记者提问“我们要不要为俄罗斯重新寻找一条 特殊的道路”时,坚定地回答说:“什么都不需要寻找,一切都已经找到。……俄 罗斯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但我们是西欧文化的一部分。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价值。 无论我们的人在哪里生活,无论是在远东,还是在南方,我们都是欧洲人。”特别 强调:“我们将积极保持在我们的地理和精神存在的地方,如果有人要把我们从那里排 挤出来,我们将寻找盟友来强化自己。否则怎么办?这是必需的。”(注: )

后来又多次明确表示,俄罗斯“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我们始终是欧洲人” ,“我们的理念是欧洲的”,“从地理、文化和经济统一的观点来说,俄罗斯与以往一 样是欧洲的一员。”尤其是在2002年1月出访之前,在接受波兰记者采访时又一次 明确表示,就地理角度而言,俄罗斯是个欧亚国家,“但从文明角度而言,俄罗斯是一 个拥有欧洲文明的国家”。他就此认为,界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的属性, 文明是首要因素。“尽管俄罗斯东西部之间物质生活水平不尽相同,但俄罗斯人民是同 一文化下的人民。从这种意义上讲,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因为它具有欧洲特征,这 是毫无疑问的。”(注:夏亮:“和西方说理”,载《环球时报》2002年1月21日。 )2002年在国情咨文中再次强调:“我们的重点绝对是欧洲。”年底的一次民意调 查结果显示,有52%的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最终应该加入欧盟。俄罗斯这种加速“回归 欧洲”,形成统一“大欧洲”的愿望在“9·11”之后,随着2003年4月波兰、匈牙利、 捷克等10个中东欧国家签约,并于2004年5月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国后而日趋强烈。

二、伊拉克战争为俄罗斯提供机遇

“9·11”事件发生后,俄罗斯与欧洲的合作也加快了步伐,伊拉克战争的爆发更加推 动了这一进程。这一进程显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俄罗斯在与美国密切合作的同时,把扩大发展与欧洲的关系作为主要战略目标,与德 、法、英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与意大利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与法国的关系有了 明显改善。面对北约和欧盟的快速东扩,俄罗斯一反激烈对抗的态度,采取了积极合作 的姿态,从而在许多场合占据了主动。

在俄罗斯的积极倡导下,2003年5月底,欧盟和俄罗斯首脑在圣彼得堡首次聚会,讨论 了建立欧洲共同经济区和创建所谓“无裂痕”的大欧洲问题。在这次会上,双方还签署 了一个《联合声明》,提出为了提高双边合作的有效性,决定将现有的双边“合作委员 会”改建为俄欧“常设伙伴关系委员会”。

另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在2003年11月份在意大利罗马会晤了欧盟现任轮值主席 国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双方***签署了一个《联合声明 》和关于在科技领域如何促进欧洲刑警组织与俄罗斯警方合作的重要协议,决定致力于 实现在经济、安全和文化等领域内的“全球战略”。在会晤后表示,欧盟与俄罗斯 将加强“战略性伙伴关系”,以实现欧洲大陆的稳定、安全和繁荣。特别强调,欧 盟与俄罗斯必须在各个层次上进行“实质性的、灵活性的、有效的对话”,以解决一些 妨碍双边合作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继续加强合作。(注:《解放 日报》2003年11月8日。)

显而易见,俄罗斯对目前回归欧洲的速度和现状是不满意的。但这并没有妨碍俄欧之 间进一步加强发展经济往来,扩大合作领域。近年来双边的贸易额逐步扩大,欧盟对俄 的投资不断增加,俄对欧的能源出口也日愈增多。除此以外,俄罗斯与欧洲合作还表现 在军事层面:高层互访频繁,联合军事演习大幅度增加,军事技术合作加强。(注:200 2年9月25日,俄与北约军队在莫斯科以东的一个军事基地举行了为期3天的联合军事演 习,俄、北约及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的30多个国家的1200多名军人和观察员参 加了演习;2003年6月,俄罗斯首次派军舰参加了北约代号为“波罗的海行动——2003 ”的海军联合演习;7月,俄还第一次派兵参加了北约在乌克兰境内举行的“和平盾牌 —2003”多国军事演习;8月,俄在远东地区和太平洋海域举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据 报道,2004年,俄罗斯和北约军队还将举行21次战术联合演习,其中在俄罗斯境内8次 ,在北约国家境内13次。如此频繁的军事演习,自苏联解体以来还是第一次。)

2.“20国机制”逐步完善

“20国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2年5月的罗 马峰会取代了1997年成立的俄罗斯—北约常设联合理事会,该机制的建立使俄罗斯和北 约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军备控制、处理地区危机、海上救护以及参加国际维 和行动等9个领域均可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合作。伊拉克战争刚刚开打不久,就任命 了经验丰富、威望较高的大将衔高层专家康·托茨基为常驻北约代表,足见俄罗斯对加 强与北约关系的重视程度。俄罗斯的目的是,通过改善与北约的关系,提升自己在国际 舞台,尤其是在欧洲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力图首先通过靠近北约来达到吸引欧洲国家 对俄的经济援助,早日实现回归欧洲的梦想。

3.欧盟态度积极、主动

普罗迪在与会晤时明确表示,欧盟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其他国家加强合作愈 显重要。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正在逐步对整个欧洲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影响。因此普罗迪在 解释欧盟2002年底提交的题为《塑造一个新欧洲》的工作报告时表示:“一体化是新领 域,是司法和内政、共同物价和安全政策、防务合作和基本政治价值等关键问题。这些 问题涉及国家主权的核心,需要比80年代、90年代更高的政治协调。”(注:参阅邵进 :“从中东看欧盟东扩的前途”,载《世界形势研究》2003年10月15日。)

欧盟要与美国竞争和抗衡,强化司法、安全等领域,没有俄罗斯的支持与合作终究是 难圆的梦。无论是从地缘、政治、经济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不仅中东欧国家,而且 西欧国家也都同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欧盟要顺利实现东扩,绕不开俄罗斯的利 益。因此只有在同俄进行战略合作,双方都做出一定让步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双赢的目 的。欧洲需要的是一个和平、稳定的俄罗斯。

4.法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得到改善

法国与俄罗斯在车臣问题上一直龃龉不断。入主克里姆林宫里,很长时间没能理 顺同希拉克的关系,因车臣问题两国争吵得相当激烈。直到后来在日本与希拉克会 见过后,两国关系才有所改善。但在2002年初和希拉克又发生了一场面对面的“论 战”,使两国关系罩上了一层阴影。美国执意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为两国改善关系提供了 机遇,战争初期,法、德、俄三国并没有联合意向,直到法国威胁要使用否决权。先是 三国外长发表了联合声明,然后三国元首又聚会彼得堡,进一步协调了立场。虽然三国 投了对美国的赞成票,但发出的信号才是更加重要的,即今后在其他重大国际问题上, 法国、德国和俄罗斯仍将共同磋商,协调立场。从此,法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有了一个巨大的进展,有学者乐观地把它概括为“巴黎—柏林—莫斯科轴心”,法国将起核心作 用。(注:参阅郭京花:“独立务实的法国外交”,载《世界形势研究》2003年7月9日 。)

三、俄罗斯回归欧洲的几道难关

欧盟和俄罗斯的积极合作绝不表明俄罗斯已经得到欧洲的认同,而是恰恰相反,有几 道难关:

1.难关之一:难以屈人之下

首先,“回归欧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除了涵盖西方化的内容外,还包括在国际 行为以及一系列全球和地区重大问题上以西方集团的利益为重点,与欧洲国家保持统一 ,至少是没有原则性的分歧。如果在这一意义上用“回归欧洲”的概念来衡量,俄罗斯 不仅现在没有回归欧洲或者西方,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做到“回归”。

俄罗斯所追求的“回归”,主要是指地缘政治以及文明、文化的欧洲定位。自从出现 国家的那一天起,俄罗斯大致经过了基辅罗斯、鞑靼人统治下的罗斯、莫斯科公国、沙 皇俄国、苏维埃俄国和当代俄罗斯六个历史阶段。其间,俄罗斯经历了五次主要的社会 文化转型:接受拜占庭文化、鞑靼文化的锲入、彼得大帝向西方学习、的传 入以及当代俄罗斯对社会文化取向的再定位。可以说“西化”一直是俄罗斯社会发展的 一条主线,“俄罗斯一直在追求与西欧的融合。”(注:冯玉军:“西方威吓排斥俄罗 斯”,载《环球时报》2002年8月29日。)

从俄罗斯独立后十几年来所经历的变化看,俄罗斯政府在政治和经济制度转轨的基本 取向上是一直以西化为目标的,但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特别是作为这种关系标志的俄 美关系却一直处于动荡状态,甚至在科索沃事件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僵化的状态。因 此,决定俄罗斯是否能够成为西方的一员,关键因素并不在于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 态是否西方化,也不是东正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差异。最主要的问题是,俄罗斯根本 就不愿意放弃在国际政治权力体系中大国的自我定位,不愿意屈人之下。

其次要解决的是俄罗斯自古以来长期形成的安全观。俄罗斯民族国家在长期对外交往 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特的安全概念,即本国的国家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 周边地区是否存在着安全缓冲地带或对该国友好的国家群。美国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这 一思想的来源时曾经认为:“既然莫斯科国没有防御的天然疆界使它能够得到合理的安 全,既然莫斯科国同它的邻国有不能和解的紧张状态,那么,它在为政治生存而斗争的 少数选择中,就选定了在它和它的敌人之间保持尽量大的距离。”为了寻求安全,“莫 斯科国向南扩张,伸张到捷斯纳河和上顿涅茨新月形一带,结果在伊凡三世统治结束时 ,莫斯科国的版图伸展到具有战略意义的草原,使它比较容易地防御来自克里米亚的攻 击。”(注:[美]亨利·赫坦巴哈等:《俄罗斯帝国主义》,三联书店,1978年8月,第 232页。)从那时起,寻找天然疆界以抵御外部进袭的安全理念,就成为历代沙皇疯狂对 外领土扩张的重要动机之一。这种安全理念在近现代民族国家基本形成,国家疆界基本 固定的条件下,进一步衍化为在邻国扶植对本国友好的政府和建立安全带的思想。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布尔什维克***认为苏俄政权面临的安全形势“最主要特征是 孤立无援”,指望唤起和推动世界革命以确保本国安全。斯大林执政时,苏德签订互不 侵犯条约,苏联趁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之机,迅速出兵波兰,然后又相继出兵罗 马尼亚、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建立了围绕整个西部边界的安全带。根据这一安全理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先后在东欧建立了***情报局和华沙条约组织以对抗 西方。

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欧安组织的框架下,由俄罗斯和北约共同维 护中东欧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使该地区成为屏障和缓冲带。因而,在2002年5月14日建 立俄罗斯—北约“20国机制”的会议上,俄外长仍然表示反对北约东扩。俄罗斯仍将北 约视为潜在的安全威胁,也是这种思想的反映。此外,在对等裁军和核安全观念上,俄 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差别也很大。

2.难关之二:欧洲不认同俄罗斯

俄罗斯人始终难以理解的是,自从戈尔巴乔夫主动拉开“铁幕”以来,至今已经过去 十几个年头,为什么欧洲的大门不但没有朝乌拉尔的方向打开,反而偏向了安卡拉。

对于总统提出的俄罗斯加入欧盟的问题,欧委会主席普罗迪的回答常常是含含糊 糊的,要么说“对于我们来说你们太庞大了”,或者是直接了当地加以拒绝。在一次记 者招待会上他毫不客气地说:“认为自己是欧洲人的人很多,如亚美尼亚或者新西兰, 但这不是要把所有的人都吸收进欧盟的理由。”(注:,俄罗斯《新时代》杂 志2002年12月29日,第16页。)由此可见,俄罗斯国家的大小并非是被排斥在欧盟之外 的正当理由。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欧洲人不但根本就没有把俄罗斯划入西方文明之列(尽管俄罗斯主动结束了冷战并不断 加快西化的速度),而且还认为俄罗斯的所谓回归根本是不可能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 夫人在不久前刚刚出版的新作《国家战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中就彻底否定了这种可 能。她认为:“尽管许多年后俄可能最终成为一个稳定、繁荣、自由和民主的国家,但 它由地理、种族、文化、宗教等因素所决定的,既属欧洲又属亚洲、既属东方也属西方 的特性决不会改变,俄罗斯决不可能完全成为西方国家。”(注:转引自冯玉军:《西 方为何排斥俄罗斯》,载《环球时报》2002年8月29日。)这位铁娘子的话反映了欧洲人 的心理。

俄罗斯不为西方所认同的主要原因应该从历史和文化的根源上寻找,主要有三个因素 :

第一,欧洲自古以来就有排斥俄罗斯的情结。对不同文明的认同与否首先取决于对不 同文明的界定。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虽然同意“俄罗斯人是欧洲的一个民族” 的说法,然而他对俄罗斯文化的欧洲定位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俄国位于欧洲的边 缘,由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一大块缓冲地带构成。由于这一位置的缘故,俄罗斯人的历史 经历完全不同于其它欧洲人,他们所发展起来的文化也相应地不同。”(注:[美]斯塔 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1999年版,第374页。)塞缪尔·亨廷顿则是毫不客气地把俄罗斯排斥在西方文 明的门槛之外。他认为,俄罗斯没有或很少经历过那些界定西方文明的历史现象,“西 方文明八个特征之中的七个——宗教、语言、政教分离、法治、社会多元化、代议制机 构、个人主义——几乎完全与俄罗斯的经历无缘”,他据此断定:“俄罗斯文明是基辅 罗斯和莫斯科公国本土的根,加上拜占庭的强大影响及蒙古长期统治的产物。”(注:[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 年3月,第184页。)这些影响造成一种社会和文化,它们与西欧社会和文化几乎没有共 同之处。(注:[美]亨利·赫坦巴哈等:《俄罗斯帝国主义》,三联书店,1978年8月, 第4页。)

可见,西方人不仅仅对俄罗斯文化持否定态度,从未把俄罗斯视为自己的同宗兄弟, 而且从古至今在骨子里对俄罗斯抱有一种深深的歧视。显然,地理因素和文化、历史发 展的不同是西方排斥俄罗斯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欧洲在文化上有超过俄罗斯的优越感。在18世纪以前,欧洲无论是在经济上还 是在政治上和文化上都比俄罗斯先进得多,欧洲对俄罗斯的影响也远比俄罗斯对欧洲的 影响大得多。因而欧洲人在俄罗斯人面前一直有着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俄罗斯的所谓“ 西化”也被欧洲人视为是一个“怪胎”。在西方人看来,彼得一世的改革一方面在俄国 开创了现代化和西方化,但是另一方面又巩固了专制体制、强化了俄罗斯的“亚洲特性 ”。不仅如此,西方人还认为,无论是叶卡捷琳娜二世还是亚历山大二世,乃至苏联的 历代***遵循的都是彼得一世的模式:在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使俄国西方化和现代化的 同时,也在加强自己的独裁权力。《欧洲的没落》一书的作者霍洛伯恩·哈杰甚至认为 “西方与俄国的文化差异并没有因‘俄国的西化’而消除。”(注:参阅冯玉军:“西 方为何排斥俄罗斯”,载《环球时报》2002年8月29日。)

这种差异随着俄罗斯向西方的不断靠近能否最终消除,现在还是未知数。从苏联解体 十几年以来俄罗斯发展的情况来看,也许根本就不可能消除。

第三,欧洲人对俄罗斯在心理上存有恐惧感。对俄罗斯崛起的担心与恐惧首先表现于 对俄罗斯扩张野心的夸大,似乎俄罗斯不折不扣地就是欧洲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 。这种心理偏向源于西方人对俄罗斯历史的恐惧。的确,且不谈沙皇俄国侵略扩张的历 史老账,仅仅翻开20世纪的世界史,俄罗斯几乎与周边所有的近邻都打过仗,尽管有几 次是被动的。

从俄罗斯的邻国由西向东算起:俄罗斯与芬兰发生过2次战争;1940年苏联红军占领了 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托维亚;和波兰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1920年,但那时苏联红军并 没有占领波兰。20年过后,苏联和第三帝国一起瓜分了它的领土;后来德国重复了1914 年的历史,成为苏联的近邻,然后又转变成敌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和当时 的奥匈帝国以及土耳其都打过仗;和捷克之间虽然没有发生过战争,但在1968年苏联却 派兵占领了这个国家,并更换了它的党政***;1941年斯洛伐克加入了纳粹联盟并向 苏联宣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匈牙利、罗马尼亚以及保加利亚都打过仗,尽管 苏联和保加利亚对阵时没有放过一枪。

再往东看,苏联和伊朗之间并没有开过战,但是与英国一起曾经在1914年占领过它; 与下一个邻国阿富汗似乎并未打过仗,但在1979年到1988年期间苏联在其领土上采取过 不少军事行动;中国在1901年“义和团”短暂的起义期间曾与沙皇俄国打过仗;1929年 苏联和中国在远东铁路问题上又发生冲突。40年之后的1969年在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再 次大动干戈;苏联和朝鲜之间倒是从未有过龃龉,仅仅是在1950—1953年间在它的领土 上与美国人打过一仗;和日本之间则是冲突不断;1904—1905年的俄日战争,1938年在 哈桑湖上再次交手,1939年在哈拉哈河开仗;1945年在满洲里又一次打仗;……。总之 ,俄罗斯与邻国几乎都是不打不成交。在20世纪的对外战争中俄苏共损失了950多万人 。(注:资料来源:[俄]《事实与论据报》2002年6月,第26期。)

由于这些历史原因,一些西方人毫不掩饰地说:“我们只能把俄国人的过去看作是一 条色彩深重、血污斑斑、乱七八糟的挂毯,在它的图案中,成功与失败、胜利与惨败、 占领者的胜利与流血割地的痛楚,错杂地交织在一起……这些事实使俄国人不会相信世 界的政治秩序在本质上是大慈大悲的,而是认为冲突是家常便饭,秩序是不稳定的。” (注:转引自冯玉军:“西方为何排斥俄罗斯”,载《环球时报》2002年8月29日。)

西方对俄罗斯的恐惧在二战后达到顶点,乔治·凯南强调“不能靠零零星星的举措而 只能靠睿智的长期政策对苏联予以有效反击。”(注:转引自冯玉军:“西方为何排斥 俄罗斯”,载《环球时报》2002年8月29日。)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所谓“杜鲁门 主义”,乃至冷战的爆发,可以说,都是惧怕俄罗斯的产物。由此西方得出的结论是: 对俄罗斯必须采取遏制的政策。

西方对斯拉夫文明的歧视和对俄罗斯崛起的恐惧感,决定了他们必然要采取遏制政策 来对待俄罗斯。基辛格丝毫没有掩饰这种情感:“俄罗斯是一支庞大可怕的力量——神 圣而深具侵略野心,令人生畏,必须以合作或对抗来加以遏制。”即使是在冷战结束, 苏联解体之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这种担忧也没有消失。基辛格甚至建议美国要警惕 俄罗斯这一“式微中的帝国企图在周边国家邻国重振权势雄风”的野心。布热津斯基则 大肆宣扬应当促进一个“民族和民主的俄罗斯”的出现,以消除对西方的“威胁”。而 其必要和公开的条件是:第一,俄罗斯要“明确、公开地抛弃俄帝国的过去,也就是接 受在前苏联范围内已形成气候的地缘政治多元性”;第二,俄要“对扩大的欧洲与美国 政治和安全关系不表示异议”,无权把“想加入跨大西洋共同体的欧洲民主国家排除在 外。”(注:转引自冯玉军:“西方为何排斥俄罗斯”,载《环球时报》2002年8月29日 。)

既使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对俄罗斯的这种担心仍然难以消除。不久前丹麦一位研究 俄罗斯问题的学者坦陈说:“冷战时我们非常担心苏联人,因为他们有华约,丹麦与苏 联只有一海之隔。冷战结束了,我们还是担心俄罗斯,因为俄罗斯的军力全球第二。今 后俄罗斯走向何方,我们心中没底。”一位前东欧国家的外交官说得更加直截了当:“ 让我们完全相信俄罗斯人恐怕还需要时间。”(注:南北:“欧俄互相不满意”,载《 环球时报》2004年2月27日。)

3.难关之三:俄罗斯文化自身的矛盾性

俄罗斯社会发展的这种矛盾性早在彼得大帝时代就明显地表露出来。彼得一世的改革 既是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分化最严重的时期。 开头只是表现为宗教信仰上的分歧,后来逐步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并成为俄罗斯 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俄国作家弗罗洛夫斯基曾经这样描述道:“打从一个金属的骑士 催马冲向涅瓦河边的芬兰花岗石上那个不寻常的时刻起,俄罗斯就分化成两半了,国家 的命运也分化成两半。俄罗斯一直充满了痛苦和悲伤。俄罗斯就像这匹烈马,在黑暗中 空提起两只前腿,两只后蹄却紧紧地抓住了花岗石的地基。”(注:)有一位学 者把这种欲行又止的俄罗斯解读为矛盾的两难抉择。因为它既想学习西方,同时更想征 服西方,超越西方。

这种矛盾性通过它的双头鹰国徽也可以表现出来——顾左右不知所以。如果说,俄罗 斯的双头鹰国徽表示的是俄罗斯雄居欧亚大陆的地理特征,或者是表示俄罗斯同时兼顾 东方和西方的全方位外交战略的话,那么,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把双头鹰解读为左顾右 盼不知所以似乎也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在俄罗斯的历史过程中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于西 欧各国历史过程并使人想起伟大的东方专制制度的特点”,(注:[俄]德拉奇:“俄国 的文化学理论”,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第12期。)所以,俄罗斯几 百年来一直“仿佛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摇摆”不定,同时兼容了国家制度和无政府主义— —专制政治和自由性、残忍和善良、寻神和咄咄逼人的无神论这一“高度两极化的民族 ”(注:[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5年8月,第198页。)特点, 使世界历史的两大主流——东方和西方在俄国发生冲撞和互动,由此派生出来的俄罗斯 文化产生出巨大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从而具有了既不是纯欧洲的,但也不是亚洲的,而 是结合了两个世界的俄罗斯文化,是“巨大的东方—西方”。(注:[俄]德拉奇:“俄 国的文化学理论”,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第12期。)十年前俄罗斯 发生文明和文化的失落,除了国家解体等其他原因以外,俄罗斯文化的这种矛盾性也是 其中的原因之一。欧亚主义其实也是俄罗斯文化矛盾性的一种反映。

综上所述,尽管回归西方是俄罗斯主观上强烈向往的夙愿,但俄罗斯文明的特质和西 方文化对俄罗斯文明的歧视只能使俄罗斯处于一种“东西两难”的境地,东方和西方这 两种因素在俄罗斯的精神中还将长久相互角力。因此,回归欧洲对于俄罗斯而言,将是 一条十分漫长的道路,也许永远只是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