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比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综合体育

文章内容

美式篮球只能运三下_美式篮球基础训练

tamoadmin 2024-11-12
1.范甘迪为何不采用姚明打前3节,麦迪打4节的战法?2.在美国篮球排在美式足球棒球和赛车之后吗3.欧式篮球和美式篮球的区别。。麻烦具体介绍下、4.美式篮球与中式

1.范甘迪为何不采用姚明打前3节,麦迪打4节的战法?

2.在美国篮球排在美式足球棒球和赛车之后吗

3.欧式篮球和美式篮球的区别。。麻烦具体介绍下、

4.美式篮球与中式篮球的区别?

5.什么才叫美式的篮球训练

6.篮球规则演变的详细过程

范甘迪为何不采用姚明打前3节,麦迪打4节的战法?

美式篮球只能运三下_美式篮球基础训练

分类: 体育/运动 >> 篮球

解析:

其实从纯篮球角度说,你这个观点并不十分到位.因为比赛是没有分谁打第几节这个说法的.首先,姚明的体力只能让他在场上呆30分钟左右,前3场他的上场时间都超过了30分钟,他的命中率也集聚的下滑.

第二,篮球运动不是一个人的运动.谁打第几节这句话完全是美式的概念性问题.美国人喜欢英雄,所以有了乔丹.但是乔丹虽然是神,但是却也不能场场在第四节发飙.今天的比赛虽然是麦迪在关键时刻拯救了火箭,但是如果没有DW和JB关键时刻的3个三分,单靠麦迪一个人也是没有用的.

第三,姚明现在的上场时间一般集中在第一节,第二节后半段,第三节前半段和第四节的后半段.虽然断断续续的上场很容易影响手感,但是按照姚明的体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姚明要到了位,火箭队包括麦迪在内的球员给他球都是非常积极的.所以姚明的得分不应该只是集中在某个时刻,按照他的上场时间,他应该是属于随时随地都能得分这种打法.

第四,麦迪的阅读比赛的能力是火箭队里独一无二的.没有他在,整个火箭队的进攻变的十分的单调和呆滞.只有麦迪在场,火箭队才是一个人见人怕的强队.所以,麦迪只打第4节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想法.

最后,篮球运动有着非常大的偶然性的.往往有一名或者两名球员会在某些比赛爆发.比如今天的DW,他不但拿到了"player of the game",而且成功的冻结了卡特,虽然拿到了6个犯规被罚下,但是他拿到的15分是火箭击败NETS的关键所在.往往爆发的球员都能在单场比赛被教练委以重任.所以,第四节到底是谁来得分,不能只依靠超级巨星,还需要爆发的角色球员来帮忙

在美国篮球排在美式足球棒球和赛车之后吗

在美国篮球排在美式足球棒球和赛车之后。的确,篮球在近代美国体育史上一直与美式橄榄球和棒球并称三大运动,篮球排在美式足球棒球和赛车之后。从受欢迎程度上在橄榄球与棒球之后,若说只能排在第五,的确让人不敢相信。

欧式篮球和美式篮球的区别。。麻烦具体介绍下、

欧式篮球和美式篮球在几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 风格与理念:欧式篮球更强调整体控制和团队协助,其进攻方式通常是在跑动中完成,强调在跑动中寻找空档,完成进攻。而美式篮球更注重个人能力,尤其是速度和爆发力,个人英雄主义的成分更为突出。

2. 体能和身体素质:普遍来说,欧洲球员的体格更高大,体能和对抗能力一流,但爆发力和速度相对逊色。而美洲运动员身体素质极佳,速度快,弹跳能力强,善于突破和投射,对篮板球的拼抢也更凶狠。

3. 技术和战术:在控球方面,欧洲篮球更注重身体对球的拥护,而美式篮球更敢于运用体前控球。在投篮方面,欧洲篮球更注重外线投篮,而美式篮球更侧重于上篮终结能力。在战术上,欧洲篮球喜欢运用大量的战术跑位、掩护和传导球,而美式篮球更偏向于个人拉开单打。

4. 防守:在防守端,欧洲篮球和美式篮球都倾向于建立立体的防守体系。然而,美式篮球更注重对球的压迫性防守,防守人个人的对球的压迫能力要求更高。

总结来说,欧式篮球和美式篮球各有其特点和优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美式篮球与中式篮球的区别?

中国篮球已经逐渐变样了,当年的中国队三分多准,小快灵打得水银泄地,而现在内线是厉害了,后卫线上跟别人差了一大截,我们进两分,对面进三分,一发球,就被断,加上速度慢,经常被对手打反击。中国内线在一流与二流之间,而后卫在三流至不入流之间。。。。。。而美国看今年的世锦赛阵容几个后卫几个内线。。。羡慕啊

什么才叫美式的篮球训练

篮球是美国开发的叫美式只是一个方式来的,你想有林书豪的技术就多加强训练就可以了不用什么美不美式。

另外打篮球是要有这一份天赋才可以的!先天是很重要的再加上后天的努力

自己总有天会是篮球高手的 我也是这样看待的。

你说的美式是NBA吧美式和中国的篮球有规则上的不同而已,其他的都是一样的

篮球规则演变的详细过程

篮球规则演变的具体过程呈现出了螺旋式上升的特征,篮球规则的进步过程能够划分成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第二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第三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四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及第五时期(20世纪90年代起至现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不多,而对比赛有影响的场地、设施、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改动则比较多,自上世纪 70年代起,随着篮球运动的飞速进步,对篮球规则改动的次数明显增多,对行为权利与处罚方式做了较大的修改。篮球规则演进的轨迹表明进攻和防守战术将朝着灵活性、快速性与精准性方面进步,攻防技术会沿着立体化、多层次与全面化的轨迹进步,竞赛场面会表现出速度快、攻守对抗程度激烈及争夺范围越来越大的特点。

1)规则在时间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速度。

由于篮球规则的限制,比赛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所以队员都在努力发展速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次数的进攻,以速度争取时间。规则中有关时间的各种规定,都是为了保持比赛的连续性,增加比赛回合,提高比赛速度。

  第一,3s规则的增加,取消和恢复。1932年增加3s规则,20世纪30年代末被取消,至40年代又恢复,2000年3s违例计算推后,即:某队在场上控制球,并且比赛计时钟正在走动时,该队员不得在对方限制区内停留超3s,3s规则是为了限制队员特别是高大队员在篮下活动,促进进攻战术发展。

  第二,5s规则的增加和强化。5s规则是1932年增加的,规定在后场持球队员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56年改为持球队员在他的前场被严密防守5s判为争球。1985年改为当一个持球队员严密防守,在5s内没有传、投、滚或运球时,应宣判违例,改争球为掷界外球。5s规则的出现和强化,是为了鼓励积极防守,从而带动进攻的快速发展。

第三,10s规则的增加、取消、恢复后演变为8s。1932年增加10s规则和球回后场的规定;1961年随着中线的取消,10s规则也被取消;1968年规则规定在下半时的最后3min和所有决胜中,进攻队必须在获球后的10s内使球进入前场;1972年改为一个队在后场获得球,必须从获得球后10s内使球进入前场。2000年5月将10s规则改为8s规则,即1名队员在后场获得控制活球时,该队员必须在8s内使球进入前场。10s则是针对当时控制球打法使篮球比赛变得毫无生气的情况下增订的。而修改为8s规则为了增加比赛速度,提高比赛的激励程度,提高比赛观赏性。

第四,30s规则的增加,后演变为24s的规则。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30s规则的出现是进一步限制当时/控制球0打法。在此之前尽管10s规则对控制球打法起了限制作用。但当球推至前场后,有的队在前场采取/控制球0战术。阻碍了篮球运动的发展。例如:1953年欧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苏联对匈牙利的比赛时,苏联领先,只做传、运球,而不投篮,时间长达18min,而这种消极比赛现象在当时又是符合规则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使比赛节奏加快,为此1957年增加了/30s规则0。1984年又对该规则作了修改,采取30s连续计算法。2000年又修改为24s规则。但这次修改,并不单纯是使一个队的一次进攻时间缩短了6s,球出手后在空中飞行的过程所耗时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球必须触及篮圈的规定,不仅使一次进攻时间减少,并且对投篮的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进攻时间的缩短,准确性要求的提高,必然带来进攻速度和节奏的加快,速度和节奏加快意味着篮球运动中进攻与防守的转换速度、比赛的节奏都要随着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篮球运动在整体结构上发生质的变化。

  2)规则在空间方面的修改,提高比赛难度。

篮球场有长、宽的明确规定,而高度却没有什么规定,这样给发展高度留下了较大的余地。因此,各国都在发展高度,表现在队员身高不断增加,弹跳力不断提高,空中伸展能力强,争取获得制空权限。高大队员的出现和增加既给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发展事业带来了消极的因素。如出现一味追求高度,而忽视了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的全面发展;使篮球比赛形成了只靠高大队员在篮下死打、硬扛、挤靠的单调打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促使高大队员向灵活、快速、技术全面方向发展。防止战术呆板、简单化,规则做出了规定和变动。

第一,扩大球场面积。20世纪30年代球场的面积已确定为26m@10m,到1985年篮球场的面积扩大至28m@15m,场地面积扩大后,使高大队员在足够的空间发挥技术和施展才能。

第二,参赛人数的减少。1893年,规则规定参加游戏的人为9人3区制。1895年,规则确定了男子上场比赛人数为5人。1936年,规则正式规定男女比赛每队上场人数为5人。这样一来,场上队员人均活动面积增大,更利于运动员的发挥,使对抗更加激烈。

第三,罚球区、限制区的出现和扩大。篮球运动开始时期,比赛场上没有罚球区和限制区,到1997年增加了罚球区,1932年增订了3s规则,当时罚球区域很小(5.80m@1.80m),到了1954年又扩大为梯形区(上底3.60m下底6.0m@5.8m)限制区的不断扩大,限制了高大队员在篮下的活动,使篮球比赛出现了新的竞争场面。促使高大队员向速度、灵活性和技术全面型方向发展。

第四,增加3分投篮区。1984年规则增加了3分投篮区域。其目的是鼓励外线队员投篮,防止比赛活动过于密集篮下,以致使比赛单调、呆板、失去活力。在防守方面,3分投篮区促进了防守意识和技术的提高,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应比赛,迫使防守者扩大防区,减少联防战术运用。从而促进了多变防守和混合防守战术的发展。在进攻方面,3分投篮区丰富了半场大范围、远距离的进攻战术配合,使进攻的范围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增加3分投篮区,也是缓和亚洲、非洲等地区因队员高度问题而引起的矛盾,保证篮球运动不失去更多更好的人群。

第五,干扰球规则的不断严格。干扰球规则从奈史密斯制定的篮球规则中就有,它规定:球停留在球篮的边缘上和对方队员移动球篮,应投中一球(第8条)。后来又增加了假想圆柱体,篮圈水平面等规定。2000年使干扰球判罚更为明确,如果双方球队的队员同时发生干涉得分和对球干扰不得分,比赛应以跳球重新开始。其目的是从立体上对高大队员提出的限制。现行规则允许/空中灌篮0技术,则是规则提倡,鼓励精湛技术和配合,促使篮球比赛更加激动人心。

3)规则在犯规罚则方面的修改,提高了比赛强度。

为了减少比赛的中断,提高比赛的连续性,加快比赛和增强比赛的合法对抗,规则采取降低和加重犯规罚则进行修改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通过逐次降低犯规罚则来实现的。规则规定:投球中篮,得分有效,不再罚球;发生双方犯规不罚球;队员在本方前场侵入犯规,不判对方罚球;聚众犯规,不论犯规人数多少,均由被侵犯的队员罚球2次,对非投篮的队员发生侵人犯规时,不罚球;取消最后3min比赛的犯规罚则…这些规定,在当时的确对篮球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由于罚则轻,出现了犯规次数的增加,有的队甚至把侵人犯规当作致胜的手段,用以获得球权或破坏对方的进攻,即所谓/犯规战术0。采取逐步加重对有关犯规的处罚和提出足以完全抵消某队利用犯规企图获得任何好处的相应罚则。规则先后修改规定:最后5min比赛的规定,最后3min比赛的规定;选择权提出;队员人数减少到10名追加的罚球,全队10次犯规规定,全队8次犯规规定,全队7次犯规规定;全队每节4次犯规规定,加重违反体育道德的犯规和教练员、替补队员或随队人员技术犯规的罚则等等。措施行之有效,犯规显著减少。达到了促进防守,减少犯规,提高篮球战术水平。

4)规则在攻守对抗方面的修改促进了攻守趋向平衡。

规则的修改就是遵循攻守对立统一的规律来促进攻守趋向平衡。规则修改在一个阶段可能偏重于某一方面;如在有利于进攻时,就给防守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防守的提高;而在有利于防守时,就给进攻带来了问题,从而促进了进攻方面的发展。

规则中增订了谁先到达某地,谁就有权通过和为了捞球即使偶然的触手也不算犯规的规定有利于防守,扩大了防守区域。使防守变得更加积极、凶猛。这样又给进攻增加了难度。为了取胜,必须加强进攻技战术训练,掌握好投篮时机,即使在对方严密防守或推、拉挤的情况下也能将球投中。于是进攻技术上出现了后仰投篮,后撤步投篮,空中换手投篮等高难度动作。规则从进攻或从防守入手反复进行修改的目的,在于利用攻守相互对抗、相互统一交替上升的矛盾,促使趋向平衡,使篮球比赛更加激烈、精彩、更加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