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拳击冠军_亚运会拳击带头盔
1.邹市明拿过奥运会金牌吗?
2.什么是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
3.杨柳拳击运动员简介
邹市明拿过奥运会金牌吗?
邹市明,1981年5月18日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奥运冠军,中国男子拳击队48公斤级拳击运动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拳击48公斤比赛中获得金牌。2012年8月12日,获得伦敦奥运会男子拳击49KG级冠军,成功卫冕。
2012年8月12日,获得伦敦奥运会男子拳击49KG级冠军,成功卫冕。
职业拳击在国内的境遇仍旧凄凉,各个组织、各个协会都在贯彻奥运战略,奥运会、亚运会是业余拳击,很自然的,拳手都是戴着头盔、套着背心,拳套也更厚,遵循的是安全第一、点到为止。邹市明可以说是中国业余拳击的集大成者,发明了“海盗拳”、“游击打法”,打点偷分臻于化境,无愧“点王”之誉。邹市明打一拳换一个地方,钻规则空子的比赛方式饱受诟病,被称作“拳台上的跑步运动员”、“最会躲猫猫的拳手”,但邹市明能拿金牌,这在国内就意味着一切。
邹市明2004年雅典奥运拿到奖牌后,著名拳击经纪人唐-金抛出橄榄枝,直言欣赏邹敏捷的出拳,邹是和泰森一样有天赋的拳手,如果那个时候转入职业,邹市明可能会成为一个传奇。但邹市明肩负为中国拳击实现奥运金牌零突破的政治任务,一口回绝了唐-金的好意,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如愿摘金。此时,唐-金对于邹市明痴心不改,认为邹尽管错过了最闪光的岁月,仍还有拿金腰带的可能。可是邹市明在上级领导压力下,再次婉拒了唐-金,只为2012年蝉联奥运金牌。要不是国际拳联新规则取消业余拳手头盔,业余开始向职业靠拢,邹市明优势因之削减,届时35岁的邹市明很可能会被裹挟参加2016年里约奥运会。
失去了最好的十年,邹市明32岁的高龄才登上职业拳坛,这也创造奥运拳手转职业的最大年龄纪录。阿里18岁成为奥运金牌获得者,同年角逐职业拳击;霍利菲尔德22岁拼得奥运铜牌,同年签了职业拳击合同;德拉霍亚19岁荣膺奥运冠军,同年迫不及待的踏入职业赛场。唐-金说得好,业余和职业拳击,是两种不同的运动,长期打业余比赛,就很难立足职业拳击,这就如同你画不出一个“方的圆”,也画不成一个“圆的方”。
人生最难忍受的痛苦,莫过于想干一件事而又挥霍了大把机遇,特别是这挥霍是“被挥霍”的。邹市明长期队内封闭训练控制体重,每顿饭只允许半饱,悲催的饮食习惯让他的胃都被“吃小了”,所以当罗奇的专业团队要求邹市明补充营养、狂上强度的时候,邹市明蛋白粉咽不下去,胃打不开,营养跟不上,肌肉练不出来。——业余拳击的遗毒直到现在还困扰着他。
邹市明耗掉整个青春赢得了两块奥运金牌,但也正是金牌毁掉了他在职业赛场的美好前途,毁掉了他成为一个现象级拳王的可能性。邹不缺金钱、不缺娇妻,现在依然用几根硬骨头撑着瘦小的身躯坚持打职业,更像是一种救赎,让自己因错过而受伤的心灵,得到一些宽慰。只是不知道,这究竟算是幸福,还是悲哀。
部分内容引自 ?杨华
什么是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
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
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即业余拳击)最早由美国发起。1AAAA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12个业余拳击俱乐部。他们在规则和形式上与以前的(职业)拳击有所区别,成为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的雏形。
当时,拳击运动并没有职业和业余之分,所有的比赛几乎全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运动员多以打拳为主要谋生手段,比赛因此变得很残酷。加之当时的规则和医务监督工作极不完善,比赛回合过多,一方运动员不将另一方击倒不起,比赛就不会停止,给人的印象极为野蛮。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文明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普及,许多有识之士对当时的拳击运动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首先,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拳击比赛的最终目的不是将对手击倒击伤甚至致死,而应是勇敢精神、顽强意志和精湛技术的体现;第二,拳击比赛应本着友好竞争的原则,旨在健体强身,锻炼意志品质,不应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第三,拳击比赛主要是双方运动员意志和技术的较量,比赛时间不宜过长。
当时,一位叫杰·卡迪的美国的业余拳击活动家(后来成为第一位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主席)四处游说,宣传业余拳击的意义,在美国社会中起了相当大的影响。首先响应的是美国陆军、海军、军校、大学俱乐部和纽约警察,他们纷纷把拳击作为身体训练、防身自卫的必修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直到现在,美国军队每年还举行业余拳击比赛,并有自己的协会。例如,前WBA重量级冠军史密斯就是在美国军队拳击锦标赛中脱颖而出后,转为职业拳手,最后成为世界冠军)。那时的比赛主要在军队、警察和俱乐部之间展开,比赛时间为3个回合。这是现代拳击运动诞生几百年来,首次出现的以友好竞技、健体强身为主要目的业余拳击锦标赛,标志着现代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的开始。
然而,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尚未开展拳击运动,尽管许多人热情宣传、拥护将这一古老传统项目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但在第1届希腊和第2届巴黎奥运会上,这项提案均遭到否决。拳击到底能否进入奥运会,许多人都感到茫然了。
直到第3届奥运会决定在美国的圣路易斯举行后,大批热心的业余拳击爱好者才又重新燃起了将拳击列入奥运会的希望之火。因为,这个位于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当时正是美国开展拳击运动最普及的地方,有众多的从英国留学归来的美国青年对拳击十分酷爱,希望拳击能成为奥运大家庭中的一员。
为了将拳击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当时的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和肖伯纳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在提案中以充分的事实证明,拳击运动对青年所起的教育作用,对人类体能、智能的发掘和强化,特别是对人类勇敢精神的培养是积极的。他们说服了所有固执己见的人,提案终被通过。至此,拳击才真正堂而皇之地进入奥林匹克运动的神圣殿堂。
然而,由于当时通讯设施落后,加上路途遥远,旅费昂贵及拳击运动尚未普及等诸多原因,只有12个国家的625名运动员参加了1904年圣路易斯夏季奥运会,美国就占了533人,而报名参加拳击比赛的国家只有美国。当时的业余拳击比赛规则尚不完善,加上组织工作缺乏经验,比赛只好采用职业拳击比赛的方法,分成7个级别进行角逐,即次最轻量级(47.62公斤)、最轻量级(52.16公斤)、次轻量级(56.73公斤)、轻量级(61.24公斤),次中量级(65.27公斤)、中量级(71.67公斤)和重量级(71.67公斤以上)。规则还规定,凡获各级别冠军的运动员可以向高一级别的冠军进行挑战。结果,一位名叫奥·柯克的运动员在最轻量级比赛中打败所有对手获得冠军后,又战胜了次轻量级冠军哈莱尔,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在一届比赛中,获得两枚不同级别拳击比赛金牌的运动员。
尽管1904年奥运会拳击比赛只有美国参加,但它对后来业余拳击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普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时隔4年(1908年),第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英国是现代拳击运动的发源地,作为东道主,自然把拳击列为比赛项目,但由于筹备时间仓促,从发出邀请到正式比赛,时间很短。结果,除欧洲选手外,当时堪称世界拳击第一的美国竟未能赶到伦敦。最后,除澳大利亚选手雷·贝克获中量级银牌外,所有奖牌(共5个级别)皆为东道主英国囊括。
此后10余年,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由于各种原因一度受到影响。1912年第5届奥运会,因东道主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法律上禁止拳击,拳击未能列入比赛项目;1916年,由于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定在柏林举行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首届奥运会——第7届奥运会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举行。在这届奥运会上,奥运五环旗首次出现在比赛场上,运动员宣誓,严格遵守各项比赛规则,发扬和体现奥林匹克“更强、更快、更高”的精神,这无疑是对奥林匹克拳击运动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和保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这届奥运会上,参加拳击比赛的有来自25个国家的运动员,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在8个级别中,美、英两个老牌拳击强国显示了强大的实力,分获3枚和2枚金牌,另3枚为德国、南非联邦和加拿大所得。获奖牌的国家有8个之多,(还有法国、丹麦和挪威)。它标志着奥林匹克拳击运动水平普遍有了提高。
从这届奥运会以后的10年间,奥林匹克拳击运动有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在美国。其表现不仅是参加的人数增多,而且在规则和组织上都进一步得到完善和统一。例如,1923年美国业余拳击规则就明确规定,运动员比赛时必须穿轻便靴、短裤和保护帽(头盔),同时对拳套的重量做了严格的规定。另外,比赛期间至少要有一名临场医生担任医务监督,处理各种紧急情况等等。所有这些都为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当时,有关裁判的规则是:每场比赛台下两边各有一名计分裁判,每个回合结束后,台上和台下裁判所判赢的一方得5分,输的4分。如果台下两名裁判的裁决结果一致,即可宣布比赛的结果;如有分歧,可参照台上裁判的意见。如果再达不成一致,运动员需进行第4个回合的比赛再分出高低。倘若台下裁判对胜负仍持不同意见,台上裁判将以仲裁身份做出裁决。
随着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的普及,国际比赛愈来愈多,水平愈来愈高。人们纷纷意识到,成立一个国际性的业余拳击组织,制定统一规则,对发展奥林匹克拳击运动是何等的重要。在许多国家的呼吁下,1924年3月,即第8届巴黎奥运会前夕,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宣告成立,美国的拳击活动家杰·卡迪被选为首任主席。至此,奥林匹克拳击运动开始了新的里程碑。
在巴黎奥运会上,美英垄断拳击比赛的局面虽没有多大的改变,但丹麦、比利时和挪威三国选手已异军突起,分别夺得轻量级、次中量级和重量级3枚金牌,表明了欧洲业余拳击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来自南美的阿根廷队亦锋芒初露,勇夺银牌铜牌各两枚,他们的拳路刁钻凶狠,作风勇猛顽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8年,第9届奥运会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在所有项目中,惟有拳击比赛爆出的冷门最多。被称为头号强国的美国只有1枚银牌和1枚铜牌进帐,而英国竟榜上无名,与奖牌无缘,成为这届奥运会拳击比赛中的头号新闻。
1932年第10届美国洛杉矾奥运会,美洲选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夺得5枚金牌,来自欧洲的匈牙利选手继续保持他们的次最轻量级的优势,获得金牌。而来自南非联邦的选手也表现不俗,获得2枚金牌和10枚铜牌,显示了很强的实力。值得欣慰的是,菲律宾选手维拉鲁瓦以快速多变的拳路打败多名对手,获得最轻量级铜牌。这是自拳击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后,亚洲选手首次在这个领域中争得一席之地,表明了亚洲拳击运动在悄悄崛起。
同样,1936年柏林奥运会,欧洲选手也挟地利之势大获全胜,除阿根廷选手瓦查诺获次轻量级冠军外,其余桂冠皆为欧洲人所摘取。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奥林匹克拳击运动中断长达10年之久,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也名存实亡,被迫解散。
战后,国际业余拳击运动再度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一股更强大的潮流。1946年,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重新成立,各种比赛纷纷恢复。当时国际比赛中台下裁判已增至3名,但台上裁判仍负责计分工作。
1948年,战后首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但东道主在拳击比赛中却名落孙山,与奖牌无缘。美国队也命运不济,只获得可怜的一枚银牌,此事在美国拳击界引起极大震动。有关人士呼吁,要加强和掌握现代拳击运动先进的管理方法,否则将落伍于欧洲。
20世纪50年代是国际奥林匹克拳击运动飞速发展的10年。由于战后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拳击组织和管理机构相继建立,各种洲际比赛应运而生,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业余拳击运动的发展。如亚运会、泛美运动会、欧洲拳击锦标赛,英联邦运动会及各种双边多边的国际比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奥林匹克拳击运动的格局,形成了以前苏联、古巴、美国、前东欧及亚洲的南北朝鲜等群雄并起的新局面。
另外,对比赛规则进行了重大修改,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有利于运动员身心健康。如从1952年开始,奥运会拳击比赛从以前的8个级别增至10个,每个级别体重差别缩小,即51公斤,54公斤、57公斤、60公斤、63.5公斤、67公斤、71公斤、75公斤、81公斤和81公斤以上。国际业余拳联也在规则中规定:运动员被击倒后,台上裁判必须读秒至8后,比赛才能继续开始;被击昏的运动员必须立即接受医生检查和紧急处置;运动员最小年龄不得低于17岁。
1952年赫尔辛基第15届奥运会,美国队在10个级别中勇夺5项冠军,其中获75公斤级金牌的弗洛伊德·帕特森和获81公斤以上级银牌的瑞典选手伊·约翰森,后来均成为职业拳赛中赫赫有名的世界重量级拳王,开创了奥运会冠军向世界职业拳击冠军演变的历史。
杨柳拳击运动员简介
杨柳拳击运动员简介如下:
杨柳,1992年出生,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人,中国女子拳击运动员。杨柳是来自国家队的优秀选手,曾获城运会冠军、全运会铜牌、全国冠军赛铜牌等大赛荣誉。2021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拳击女子-69公斤级比赛中,杨柳获得银牌。
2023年10月5日,杨柳获得杭州第19届亚运会拳击女子66公斤级冠军。2007年1月在鄂尔多斯体育职业中学从事女子拳击训练,2008年入选内蒙古拳击队,2012年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入选国家拳击队。
杨柳运动生涯:
2017年4月18日,2017中国拳王明星赛将在四川西昌激情开战,进行两场高水平女子赛事,别为60公斤级尹军花对阵杨文璐,75公斤级李倩对阵杨柳。2017年4月18日,2017年中国拳王争霸赛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民族体育馆开打。
第三场是女子75公斤级的较量,采用5回合2分钟赛制,两位选手都是来自国家队,蓝角选手杨柳,25岁(2017年),来自内蒙古,身高178厘米,臂展180厘米,曾获得2014年全国女子拳击冠军赛75公斤级亚军,2015年全国女子拳击锦标赛,全国女子拳击冠军赛75公斤级季军,生涯战绩23胜7负。
最终经过5回合大战,李倩以较大优势3比0获胜,三局比分为50比45、49比46、49比46。2019年5月31日,2019年“体彩杯”全国拳击锦标赛(第二站),内蒙古代表队的杨柳获得69公斤女组赛冠军。2019年10月13日,女子拳击世锦赛落下帷幕,杨柳获69公斤级银牌。